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6月5日晚,由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出品的民族舞劇《那時,金銀花開》,在青海大劇院首演。
《那時,金銀花開》講述的是1958年金銀花開時節,羅丁來到金銀灘參與勘測。草原遇險,他被當地牧民索朗搭救,藏族兄弟的救命之恩和他們一家質樸的情感讓羅丁內心充滿感激。短暫的相處讓索朗和羅丁結下了深厚情誼,兩人定下一個再會的約定。誰知當羅丁隨大部隊再次進入金銀灘時,索朗一家卻已經遷離遠去。幸運的是,3年后基地召回的牧工中有索朗和他的妻子拉毛。遺憾的是,保密環境中的人們總是陰差陽錯彼此錯過。終于,在一個奇特的場合他們聯系上了……整部劇謳歌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情感,贊美了普通人之間的美好情感,還原了海北州各族群眾為221廠的建設、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默默奉獻的情景。
演出當天,記者采訪了舞劇《那時,金銀花開》的編劇張華,聽他講述這部作品創作背后的故事。
記者:《那時,金銀花開》創作初衷是什么?
張華:大家都知道,海北州金銀灘草原是“兩彈一星”精神的誕生地,當我第一次去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參觀時,聽到了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后來,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升級改造,工作人員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收集到了建設者曾經用過的部分物件。在“兩彈一星”研制工作中,普通人的故事也非常多,因此,我們把關注的視角放在了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貢獻的普通人身上。海北州的牧民群眾為了“兩彈一星”的研制主動搬遷,我們把搬遷這一部分內容也融合進來,以舞劇的形式表現出羅丁和當地牧民索朗的感人故事。當然,用舞劇的形式表現是因為海北州具有民族特色,這里有很多音樂和舞蹈素材,把它們結合到一起,可以讓作品更有聲有色。
記者:這部作品呈現了哪些亮點?
張華:《那時,金銀花開》是一部紀實文學風格和紀錄片形式的作品,作品的背景宏大,因為展現的是普通人之間的美好情感,所以我們根據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尋找真實而質樸的表達方式。一方面,這部作品符合歷史的發展脈絡,做到“小事不拘,大事不虛”;另一方面,我們在作品中特別設計了羅丁愛人和索朗兩位老人的敘述,用視頻的方式穿插其中,一邊敘述一邊演繹。在這部作品中,其中一幕展現的是主人公在看電影的人群中,兩個人雖看到了彼此,但被人群阻擋。這時候呈現出來的雖然只是一個小舞蹈,但是場景很有趣。我們設計的圍墻是活動的,可以自由組合,當羅丁在圍墻邊想念索朗時,活動的圍墻也成為一大亮點。
記者:《那時,金銀花開》如何做到吸引觀眾?
張華:首先是真實,基于人物情感的真實,基于故事的脈絡、邏輯的真實,基于呈現出的場景將觀眾帶入的真實。真實的創作會給予作品深刻的共情基礎,只要做到真實,我相信這部作品是不會缺少觀眾的。其次是挖掘深度,藝術的深度更多的是活在這個故事當中人的情感深度,情感深度被挖掘出來后,作品就有了靈魂,感染力會油然而生。我認為,真實是骨,情感是風,有風也有骨的作品一定會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