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同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再赴青?疾觳娬{,要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一頭連著農業這一立國之本,一頭連著農牧民增收這一民生之基。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擘畫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發展藍圖,我省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積極創建國家級農畜產品優勢區,推動更多“青字號”產品走進全國、走向世界。
脫貧致富“領頭羊”。
豐收喜悅入畫來。
生態為基,打造綠色有機的“搖籃”
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原總面積達3600萬公頃,全省有機監測認證草原面積600萬公頃,擁有良好的生態稟賦;被公認為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這里天藍水清、草綠地凈,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97.5%……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
走進全國人大代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長喬亞群所在的柴達木盆地,因豐厚的資源稟賦,有著“聚寶盆”的美譽。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氣候、水質、土壤等自然條件,其中格爾木市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擁有國內第一張中國有機枸杞產品認證證書的大型枸杞生產企業。
用手機掃描產品包裝盒上綠色標簽的二維碼,便可查詢到企業簡介、有機枸杞檢測數據、防偽查詢等信息,并嚴格控制枸杞農藥殘留,建立全過程追溯體系,憑借這張“綠色身份證”,該公司產品80%出口歐洲,出口額連續10年位列青海省第一。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海西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導向,把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推動西部地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喬亞群說。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我省堅持走“生態青海、綠色農牧”的發展路子,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把綠色有機作為指導生產、促進發展的根本要求,要貫穿于發展的始終,著力把青海打造成生態環保、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穩步推進牲畜出欄促牧民增收。
洋芋粉條已成為享有盛譽的“致富粉”。
“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
“王屯村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思路,堅持把發展飼用玉米種植作為推動養殖業發展壯大的保障產業來抓,種植飼用玉米67公頃,建立了‘玉米-秸稈-養殖-肥料’的循環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草畜聯動、有機肥還田的一體化循環發展新路子。”每逢說起家鄉的變化,全國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王屯村村主任畢生龍信心滿滿地介紹道。
高原萬里,天藍地肥,遠方雪山皚皚,眼前春耕正酣。王屯村持續推動“以糧帶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循環農牧業發展,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全面激活,在鄉村振興大潮中實踐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促群眾增收的“王屯模式”。
這頭以群眾土地入股、效益分紅的方式,王屯村村集體合作社流轉入股群眾土地種植玉米,將秸稈充分回收利用,秸稈打捆1.2萬個、青儲飼料5400噸,保障了養殖戶的飼草需求;
另一頭王屯村利用養殖能手較多,群眾養殖經驗豐富的優勢,村集體成立了麟龍養殖專業合作社,對原有的畜棚進行提檔升級,全村群眾申請辦理家庭牧場9戶,培育養殖大戶15家,共養殖牛1300頭、羊3800只。
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真正讓“綠色資源”成為“經濟資本”,“王屯模式”僅僅只是我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縮影之一。
青貨出海,輸出有方。以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顯著加快,實現了產業集群式發展,青海已然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全國涉藏地區青稞加工轉化率最高省份、全國最大的春油菜雜交制種基地……
我省立足生態和資源優勢,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造了一批“青字號”綠色品牌。
農業技術人員在馬鈴薯脫毒苗組培室查看生長情況。圖片由李娜 魏雅琪/攝
青貨出海,“輸出”藍圖變現實
高原上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種類繁多的特色資源,然而如何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這既是問題,也是答案。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艦已經跟馬鈴薯打了多年的交道。他說:“青海是我國開展馬鈴薯育種最早的省之一,因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自然優勢,馬鈴薯育種技術在全國領先,是發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最佳適宜區。”近年來,隨著青海省委、省政府把馬鈴薯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十大農牧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從品種選育、脫毒種薯生產、綜合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馬鈴薯產業已形成種薯繁育、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市場化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一頭牦牛賣了6.8萬元。全國人大代表、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索南丹增表示,“中國·玉樹牦牛”良種繁育基地的打造,玉樹正以牦牛養殖和生產為示范平臺,積極探索推行“繁殖+補飼”標準化舍飼養殖模式,將牦牛規;B殖和生產打造成牧戶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力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融合。
謀篇布局,增強優勢、補齊短板,如今,以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為載體,以穩量、提質、補鏈、擴輸為路徑,我省正在堅定地向著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目標挺進。
2021年7月19日,以“凈土青海·天然農牧”為主題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高峰論壇成功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和農業農村部專家把脈問診,積極獻策!掇r業農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行動方案》正式出爐,為今后全面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路線圖”“施工表”……
如今,全省牦牛藏羊追溯體系建設有序,覆蓋到39個縣市,已完成64789個養殖戶、合作社、牧場的423萬余頭(只)牦牛藏羊數據采集工作,認證有機牦牛藏羊445萬頭(只);已在全省32個縣市區開展農牧民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扶持各類農牧民合作社587個;全省共培育農牧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56家、國家級26家,輻射帶動農牧戶53.8萬戶;在央視投放青海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魚、油菜等5個區域公用品牌,對外發布青海省16個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廣告……
“青字號”品牌效應不斷釋放,習近平總書記心之所牽、情之所系的“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正從藍圖變成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