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幾場春雪后,河湟谷地的莊稼地墑情越來越好,為春耕提供了足夠的條件。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北溝腦村的村民夏炎和鄉親們紛紛開始著手修葺農用機械、挑選良種、購買農膜化肥,一時間這個藏族小村落,呈現出一派春到山村備耕忙的春趣。
“自從種植特色蔬菜以來,讓我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特色蔬菜已成為鄉親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村里土生土長的藏族小伙、互助然貢瑪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夏炎攤開去年一年的收成賬單,開心地說。
北溝腦村,位于南門峽鎮東北部,平均海拔2800米,是一個由240余戶860人組成的藏、漢、土雜居、藏族人口占70%的藏族村落。過去村里的群眾一直以種土豆、小麥、青稞等傳統作物為主,產量不高,經濟效益偏低。
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怎樣帶領群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平地起跳”?
這些事關每個農戶家庭GDP的民生實事,成為擺在南門峽鎮黨委面前的頭等大事,也一度成為鎮黨委政府廣大黨員干部的操心事。
向農業部門“問計”并廣泛調研后,把目標錨定打造高原綠色有機農產品輸出基地上,立足當地海拔高氣候冷涼的特點、超潔凈區綠色無污染的特征,引導群眾種植陸地蔬菜,大力發展高原夏菜,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西山根村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發展特色農業的理想區域,而食用嫩莢豌豆的荷蘭豆,對海拔氣候和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且成本低、周期短、回報高,因而南門峽鎮黨委把引進試種荷蘭豆的重擔交給了這個村。
幾個月后,讓當地群眾看到了潛在的經濟效益和銀色潛力,帶給鎮黨委的是巨大的驚喜——當年畝產達到800公斤左右,收益近5000元。
頭雁引領、雁陣緊跟,北溝腦村黨支部馬上探索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種植戶示范”產業模式,積極組織群眾大面積種植。夏炎就是村里的種植示范戶,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帶頭發展起荷蘭豆種植產業。
2022年,夏炎流轉土地87公頃種植荷蘭豆、高原嫩豆苗等綠色蔬菜,年收入達到13萬元,他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當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
現在,夏炎牽頭成立了然貢瑪種植專業合作社,依靠政策扶持購置了大型機械,辦起了“家庭農場”。
“剛開始時,不了解政策、不熟悉機械設備、種植技術也缺乏,產業發展真的很艱難。幸虧縣農業部門為我提供蔬菜種子、農業技術人員入駐全程指導。采摘銷售階段,村黨支部牽頭聯系甘肅收貨商,集中收購并銷往全國。我也通過農機補貼項目購置了好幾套大型機械,辦起了家庭農場。”說起這些夏炎的眼里滿是感恩之情:“這一切都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近年來,在夏炎這樣的種植戶示范帶動下,北溝腦村不僅種植荷蘭豆,又一次創新引種高原嫩豆苗,綠色產業規模效應愈加凸顯。
2022年,全村僅種植荷蘭豆、高原嫩豆苗,收入就達110多萬元。
抓產業謀致富的同時,村黨支部爭取120萬元資金,新建村級服務中心樓,配備衛生室、圖書室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搭建起文化活動舞臺。
如今的北溝腦村,基礎設施更趨完善,基礎醫療更有保障,村民們的收入也更趨穩定。
如果說產業發展、群眾致富、設施完善是村里的硬支撐,那么守望相助、和諧相處則成為村里的優良傳承和“靈魂”,不同民族的村民,共同演繹“親幫親、鄰幫鄰、戶戶團結如一家”的民族團結風尚。
文守存從外地嫁入本村,丈夫馬玉元因病不幸去世,文守存靠務工獨自供兩個孩子讀書。去年秋收時節時逢疫情嚴重,在外地打工的文守存一時無法返鄉秋收,藏族小伙夏炎眼看著她家的莊稼就要爛在地里,便主動用自家機械,和眾鄉親一起幫助文守存收割晾曬。之后,回到家的文守存看到曬干裝好的一袋袋糧食,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今年56歲的祁武成與上初中的侄女一起生活。前幾年,家庭年收入僅4000元,在黨的政策扶持和鄉親們推薦下,一直擔任村級護林員和保潔員,年收入超過20000元。祁武成說:“特別珍惜這份工作,打心眼里感謝黨和政府。”
今年,村黨支部正以濃厚的藏族文化和秀麗的景色為依托,申報投資近400萬元的鄉村旅游項目,率領鄉親們共同走上藏族民俗和鄉村旅游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新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為我們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足夠的信心。”村黨支部書記王有元說,我們不僅要在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更要在保護生態、發展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上帶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