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辣椒,火熱的生活。陳俊循組/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什么是鄉村振興下的小康?
有人回答“溫飽不愁、具有現金或活期存款!”
有人說是“有房有車、子成龍女成鳳、夫妻感情和諧、兄弟姐妹和睦!”
而作為省委賦予全省“鄉村振興排頭兵”的海東市,則用“在黨的領導下,各族群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響亮作答。
時間標尺丈量初心,發展刻度檢測使命,黨委政府赤誠為民的滾燙情懷鐫刻在點滴為民實踐中。
一連幾天的春雪,把海東大地裝扮得銀裝素裹,在樂都區壽樂鎮王佛寺村,村民祁永德正在朝陽下清除日光溫棚頂的積雪,卷簾機開關打開,覆蓋在塑料薄膜上的保溫被緩緩卷起,陽光頓時照進棚內,辣椒、菜瓜、黃瓜、櫻桃西紅柿等綠意融融,生機勃勃。
“這個多余的枝丫要打掉,不然影響掛果”“人工授粉最好用毛筆,不然只開花不結果……”祁永德和村會計王世英蹲在棚內,邊檢查蔬菜種植技術邊討論怎樣更好為村集體增收。
王佛寺村是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去年該村利用300多萬元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依托良好的氣候和獨有的資源,在著名的蔬菜大棚一條溝里建成12座溫室大棚。
“樂都區把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點支持補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樂都區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馬文杰介紹,王佛寺村還利用300多萬元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發展村級民宿、農家樂、冷庫等產業,四大產業集中發力,預計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70萬元左右,帶動村里60多人實現就業增收。
地處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黃河彩籃”,靜靜依偎在黃河臂彎里,這里不僅是全省人民的“菜籃子”,更是當地群眾就地存儲取款的“綠色銀行”,也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
“我家住在園區旁邊大莊村,騎電動車五分鐘就能到。以前我們家都是靠外出打工或者全家去內地開飯館掙錢,自園區建成后,就在園區從事辣椒纏頭、打杈、采摘等作業,一個小時十塊錢,夏天每天能掙個一百二三,冬天日子短,只能掙個八九十,要是勤快點掙個三萬多塊錢。”查汗都斯鄉大莊村村民馬哈七麥說。
“黃河彩籃”負責人馬建斌介紹,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黨建引領打造全新升級版,598棟日光節能溫室和2萬平方米智能溫室,主打隴椒、循化線椒、甜瓜、西瓜、食用菌及無花果、草莓、樹莓等綠色有機果蔬。去年11月下旬至今,以日供7500公斤果蔬量累計產出260噸,極大滿足了全省蔬菜供應需求。
馬建斌說,今年預計年產各類蔬菜瓜果5000噸以上,經濟效益達3200萬元。隨著產業鏈延伸,帶動周邊200余名低收入群眾就業,人月均增收2500元,年收入達500余萬元;加上年土地流轉收入250萬元。切實讓當地群眾實現一份土地“流”出去,多份收入“賺”回來。
海東,位于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曾是六盤山南部地區的深度貧困區,在1.32萬平方公里河湟谷地上,川淺腦并存,其中淺腦山耕地面積占三分之二。
精準識別出634個貧困村、4.8萬戶貧困戶、17.57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15.2%,分別高出全國9.5個百分點、全省2個百分點。
2016年3月,海東市向省委省政府立下“軍令狀”,將六縣區劃分為“六個戰區”,多點發力“大兵團作戰”。
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標準,全市累計使用8.68億元扶貧資金,對3.87萬戶15.01萬名貧困人口因戶因人,實施特色種植、養殖、加工、餐飲、運輸等到戶產業發展項目;歷年累計投放小額信貸11.09億元,累計獲貸戶數18269戶;先后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43億元,按每縣區投入不少于1500萬元扶貧引導資金標準,在6個縣區各建成1個扶貧產業園,延長綠色發展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2.26萬戶7.5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為634個貧困村,每村投入5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在6縣區建設190.8兆瓦的8個聯村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量達40781萬千瓦時,發電收益突破3億元,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持續拓寬就業崗位,讓更多貧困人口走出家門實現就業,穩定增加收入,到2022年,全市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次;
……
十年內,海東市累計投入36.6億元,易地搬遷1.8萬戶6.47萬人,搬遷人口占全省易地搬遷總人口的34%。累計投入資金206.53億元,向基本醫療、義務教育、安全住房、公共道路、安全飲水、網絡通訊、美麗鄉村建設發力。投資5.59億元財政銜接資金優先支持產業發展,實施產業類項目231個。加大就業扶持力度,近3700家用工企業提供就業崗位8.1萬個。加強東西部協作,打造產業基地,投入協作資金2.712億元,實施項目113個,受益脫貧群眾達2.5萬人。
海東書寫出貧困人口逐年遞減、百姓幸福感逐年遞增的減貧奇跡,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15.2%下降為0。
“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我們才有了如今的紅火日子,大家更加堅定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易地搬遷戶、黨員韓有福笑容滿面地說,從十年九旱的腦山搬到縣城,圓了安居夢。
“天壤之別。”72歲老黨員韓冶乙布拉用對比前后生活,對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前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如今全家住進了樓房,下雨天更不擔心房屋漏雨。出門水泥路、抬腳公交車,附近還有學校、醫院、超市。
海東,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答案寫在時代巨變中、裝進農牧民心坎上、刻在群眾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