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udaye"></wbr>
<xmp id="udaye"></xmp>
<listing id="udaye"></listing>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人物故事

匠心礪得梅花香
——記青海省首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何汀 海朝亮    發布時間:2023-03-01 07:59    編輯:李娜

轉子吊裝現場。中國水電四局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2021年6月28日,祖國大西南金沙江大峽谷里的白鶴灘,迎來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一天,陽光燦爛,萬眾矚目的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在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了賀電。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

  截斷高峽出平湖,百年夢圓白鶴灘。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今天,白鶴灘水電站創造了世界水電站建設的傳奇,巍然屹立于金沙江上,成為“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這一吊,舉世矚目!

  這一吊,大國圓夢!

  這一吊,挑戰極限!

  讓我們將時鐘的指針撥回到2020年8月18日11時整,隨著地面指揮人員一聲清脆的哨音,由我國自主研發制造、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開始吊裝。

  “收到,趙師傅。”接到起吊指令,橋機司機田得梅啟動了操作桿,只見懸空架在廠房兩側的兩臺黃色鋼架結構橋機緩慢、平穩地起升到5.8米的預定高度,接下來,就是距離超過330米的平移。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為了達到最佳穩定度,平移時間超過了50分鐘。12時,兩臺橋機并聯吊裝轉子到達一號機坑組的正上方。

  接下來,真正的挑戰開始了。

  只見田得梅通過操作桿控制主鉤在空中的水平運動,以攝像機都無法記錄到的微妙變化感受鉤子的擺動幅度,及時調整操作桿選擇合適的擋位和方向,始終保持橋機、重物與主鉤的重心在同一條線上。

  “裝到位了,轉子吊裝完成!”

  12時30分,接到地面傳來轉子安裝到位的指令,田得梅明亮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喜悅的光彩:“好的、好的,趙師傅。”

  轉子精準、平穩落在制動器上,宣告1號機組轉子吊裝工作圓滿結束,這也意味著被譽為當今世界水電行業“珠穆朗瑪峰”的白鶴灘水電站,距離整體完工進入了倒計時。

世界上在建最大規模的地下洞室群。中國水電四局供圖

  “90”后大國工匠

  2月12日記者追隨建設者的腳步,一路風塵來到了擁有三個世界之最——在建技術難度最高、單機容量最大、在建最大規模的白鶴灘水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金沙江兩岸,十萬大山綿延。世界上在建最大規模的地下洞室群,隱藏在白鶴灘水電站兩岸的山體中,這里就是16臺百萬千瓦機組安家落戶的地方,其中位于左岸的8臺機組由中國水電四局承建。

  寬敞明亮的地下廠房里,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產生的巨大電能通過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兩座正負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外送,為長三角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機組全面建成發電的今天,田得梅依舊堅守在白鶴灘水電站,配合項目部進行收尾工作。

  敏捷的身手、快速的步伐、匆忙的身影,身著一襲淺色工裝,沿著盤旋的鐵梯,田得梅一口氣登上5層樓高的平臺,穿過狹長的安全通道,再繼續沿鋼制小直梯攀援而上,接下來是更加窄小的鐵梯,長年的高空作業,一根安全繩索,一頂安全帽就是她的全部裝備。

  側身拉開操作室的門,迅速進入吊裝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檢查起重機行走范圍內有無障礙物、確認錨定裝置與行走驅動機構聯鎖完好、確認各電器開關以及操作手柄是否處在正常位置……七項檢查,每一項都做得認真又細致。

  2020年8月18日,對田得梅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在世界水電記錄史上她將留下值得書寫的一筆:世界第一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重組的重要零部件——發電機轉子的吊裝將由她來完成。

  “要說不緊張那肯定是假的。”田得梅直言快語。

  白鶴灘水電站單機容量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安裝調試的復雜性和難度遠大于世界上已有機組,沒有現成的技術可以參照,要完成這一次史無前例的吊裝,難度不言而喻。但同時田得梅的內心也是充滿自信的,這源于她對橋機的每一個構件、平衡梁的連接、轉子起吊軸的爛熟于心,事前要對橋機的并車、起吊高度有充分的預判,每天臨睡前她都像過電影般將吊裝的過程在頭腦中再過一遍,拿不準的地方趕緊記下來,及時請教、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直到完全了然于胸。

  在忙碌的工作中終于迎來轉子吊裝這一高光時刻——機械線位并車、大鉤起吊、勻速前進、轉子落入機坑……田得梅和擔任地面指揮的趙和祥完美配合。

  “成功了!”當趙和祥向田得梅打出手勢的那一刻,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這一次吊裝擔任地面指揮的是熟悉操作規程、實戰經驗豐富、心理素質過硬的起重班班長趙和祥,人們形象地將橋機司機和地面指揮比喻為狙擊手和觀察手,二者之間必須肝膽相照、休戚與共才能完成既定任務。

  從1998年在向家壩的初次相遇,到21年后在白鶴灘的再度重逢,兩人的配合更加默契,橋機走到機坑的哪個位置,趙和祥一個手勢、一聲哨音,田得梅都能夠心領神會。在趙和祥眼中,田得梅膽大心細、眼光銳利,在吊裝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運行平穩、落坑準確、反應快速,簡單說就是穩、準、快。

海朝亮/

  重復的事情用心做

  完成首臺轉子吊裝任務之后,田得梅緊鑼密鼓地與班組里的小伙伴開始第二臺轉子吊裝前的準備工作——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操作手柄不能延伸太長,操作桿控制橋機會有一定延時,這個時候要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橋機抱閘打開的聲音,聽到這個聲音,將操作桿歸零,才能保證“點動”精準。在轉子下落的過程中要注意微調、微動,這當中只有幾毫米的間隙……

  這些經驗和總結,有些來自田得梅自己的總結,有些是通過網上查找同行的成功經驗,經過歸納、分析整理后,利用每日的班組會詳細講給組員聽、用幻燈片演示給組員看,在微信工作群中與組員一起分享業界轉子吊裝的最新動態,通過不斷總結、完善,班組成員也初步掌握了吊裝的要領。

  2020年10月26日,相隔兩個月,第二臺轉子吊裝的哨音響起,坐進橋機室的田得梅頭腦更加冷靜,事前她反復梳理在第一次吊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找出所有可能影響正常吊裝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安全、準確、無誤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一次做對,一次成優。”她默默地在心里給自己打氣。

  毫無懸念,田得梅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其實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看似容易的背后,田得梅都有著數不盡的努力,在白鶴灘她始終保持著“零差錯、零失誤”的紀錄,“簡單的事情認真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徒弟汪祖娟在工作中時刻不忘師傅說過的這句話。

  說起田得梅的成功,徒弟李彩玲深有體會:“師傅比我們更勇于挑戰、比我們更努力。我們通常都滿足于日常干好工作,師傅不一樣,她是上班努力,下班以后更努力。”

  大家都知道轉子落入機坑與定子對接的精密度不亞于太空中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所有的希望都在她身上,所有的壓力也在她身上。知道要吊這么大的轉子,每個人心里都很緊張,田得梅也不例外,但是她絲毫沒有流露出來,她表現得很鎮定。

  2020年8月18日那天,田得梅一句話都沒有說,她就這樣一個人把這項工作擔起來了。轉子落坑之后,她也沒有著急離開操作室,而是配合項目部完成了所有的安裝工作。一整天她都不吃不喝,抓著操作桿的手幾乎就沒放開過,更沒有提出中途換人。

  兩臺轉子的成功吊裝,為后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20年底由組員羅禎琳完成了第3臺轉子的吊裝,2021年從初春到盛夏到金秋到嚴冬的來臨,在這四季輪回中,田得梅和她的組員徐艷君、李彩玲等人一起完成了左岸8臺轉子的吊裝任務。

  8臺轉子吊裝成功,田得梅和她的橋機班也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逐步實現由摸索試驗總結再到創新推廣的轉變,班組也創下了提前65天完成8臺轉子吊裝的優異成績。

  人們通常將橋機稱為“天車”,駕駛“天車”的女工被譽為“空姐”,這群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空姐”,通過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務,磨練了意志、鍛煉了能力、收獲了成功,展現了能力和擔當。在白鶴灘水電站她們猶如亮翅的白鶴,迎風起舞。

  萬丈高樓平地起

  田得梅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上山城村的農家,家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其樂融融。

  在初中畢業那一年,田得梅面臨了人生的第一次選擇,正好趕上水電四局技校招生,為了能有個工作,她也報了名。那時她哥哥也考上了技校,兩個技校生,一年的學費需要7000元,父母沒有絲毫猶豫,他們賣了家里的牛,送二人到西寧上學。

  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路很漫長,關鍵處卻只有幾步。正是田得梅這人間清醒的選擇,才使得她日后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技校畢業后,田得梅分配到中國水電四局,先是在甘肅蘭州西固區的培訓基地進行橋機操作培訓,2007年5月分到黃河明珠拉西瓦水電站橋機班,31歲的楊玲玲當了她的師傅,一個是師傅中最年輕的,一個是徒弟中年紀最小的,兩個最小形成了一個最佳組合。

  那是田得梅第一次跟著楊師傅上橋機室,開建僅一年的拉西瓦水電站,還沒有修建專用的鐵梯,上橋機室需要攀爬凌空插入的腳手架,心慌腿抖,縱使兒時的她也是個登高爬低的主,但這么高的腳手架,她還是第一次看到,周圍電焊機發出的尖銳的蜂鳴聲刺激著她的耳膜,透過昏暗的光線,眼中滿是飄浮在空氣中的灰塵,她緊緊跟著前面的楊師傅,一步不落地往上爬,絲毫不敢往下看一眼,生怕自己手一松掉下去。

  “頭上別著一枚玫紅色的發卡,后來聽她說這個卡子還是撿來的。”初次見到田得梅,年輕的楊玲玲心里直打鼓:“這么小,就跟個孩子似的,我能帶好她嗎?”

  事實證明楊師傅多慮了,別看田得梅學書本上的東西費勁,學起橋機操作靈著呢,操作要領一學就會、一點就透,自小在孩子堆里滾大的田得梅為人處事、說話辦事張弛有度,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尕丫頭,很快田得梅就成為了師傅的好幫手,師傅對徒弟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終于有一天,師傅認真地對田得梅說:“以后的路還很長,先把工作搞好,別著急談對象。”聽人勸,吃飽飯。田得梅最大的長處就是總能夠在關鍵的時刻聽取別人的意見、建議。

  工地上本就男多女少,又有那么多來自大江南北的優秀男孩子,可生性活潑、愛說愛笑的田得梅24歲之前愣是沒談對象,許多追求過她的男孩都跑去跟楊師傅說:師傅把徒弟“教壞了”。

  2010年拉西瓦水電站項目結束了,楊師傅留在了那里,田得梅跟隨建設大軍轉戰到龍江水電站樞紐工程。從此師徒天各一方,但3年多結下的師徒情誼剝去時光的外衣,沉淀在歲月的深情當中,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是楊師傅的鼓勵,使田得梅最終超越了自己,從一名學徒,成長為一名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大國工匠。

  又起風了。大風一吹,杜鵑花開了,春天就來了,白鶴灘的春天,田得梅已迎接了4次。

  在這4年里,她始終在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技術不僅僅要掌握在手里,更要存在于心里,在這條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吊裝世界上最重的轉子,拿來練手的卻是易碎的雞蛋,她要通過最脆弱的物體來感受毫厘間的變化。

  專于一業,精于一事。所有成績的背后都離不開辛苦的付出,駕駛橋機16年來,她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傅,這么多年她最自豪的就是與班組成員的共同成長。帶著責任干事業,帶著壓力求突破,最終田得梅躋身于“國寶級”技術工的行列,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完成巨型精密裝置吊裝的橋機司機。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日本特爽刺激大片
<wbr id="udaye"></wbr>
<xmp id="udaye"></xmp>
<listing id="udaye"></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