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北,梅龍掌畜牧業經營專業合作社動員村里的婦女制作酸奶、酥油等農畜產品,牧民的收入又添了一筆;在果洛,才讓東周成為蔬菜種植基地的務工人員后,不僅有固定工資,年底還有分紅收入;在海西,達毛措開在村里的藏餐廳、才毛措開在農貿市場的民族服裝店生意都特別紅火……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在今年全省萬名干部下鄉開展“一講兩穩三促”活動中,穩就業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各地正在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借著經濟恢復之勢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多措并舉帶動農牧民群眾就業增收。
外出務工就業一直是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許多年輕農牧民對數字化技能有著現實而迫切的需求,需要更多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健全跨區域就業服務機制,引導農牧區勞動力精準有序進城就業。黨員干部要在萬名干部下鄉活動中了解掌握農牧民就業、失業、返鄉、有意愿外出人員情況,廣泛宣傳外出務工政策,引導農牧區勞動力轉變就業觀念,增強主動外出務工意愿,幫助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口找門路、尋崗位。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牧區的天地更加廣闊,也為農牧民創造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機會。對于農牧民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地各部門應當強化政策扶持,建立穩就業、保就業臺賬,跟蹤就業動態,幫助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盡最大努力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路數準。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更是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基礎,讓農業變成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才能變成有吸引力的職業。各地各部門要大力發展農村牧區富民產業,支持農村牧區創新創業,加快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拿出財稅、金融、創業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和舉措,鼓勵能人、資本返鄉入鄉,加強技能提升和就業創業的培訓,培養一批擁有一技之長的“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帶動更多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做好今年“三農”工作,要堅持將穩就業、保就業擺在突出位置,促進農村勞動力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讓農牧民的日子更有奔頭。